浙江教育报:宁波工程学院: 分类评价释放发展红利

更新于 2016-09-13 15:37   发表于 2016-09-13 15:37   访问次数:2589 上一篇 下一篇

      5月,省内各高校自主选择申报“分类评价类型”,宁波工程学院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多科性教学为主型”。
  宁波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83年的宁波高等专科学校,是改革开放后原联邦德国援助我国合作建设的4所高专之一。
  今天宁波各行业的工程技术骨干、领军人物,大多出自这所学校。“学校一直为自己坚持走应用型道路而自豪,但得到的认同并不是很多。”校党委书记苏志刚告诉记者,因为应用型高校在过去被认为“低人一等”。
  曾经为了升本“获得更大认同”,学校有过大幅扩张、更加偏重综合学术性的打算,后来失愿。该校不少老教师认为此举是失去办学定力、有些浮躁的表现。
  经过努力,于2004年升本后,学校办学定位更清晰了,就是要办高水平的应用型高校。学校于2010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实施学校。
  在苏志刚看来,2015年成为“浙江省10所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难得机遇,“这与学校一直以来坚持应用型定位一脉相承”,但起初也有遗憾,因为光办不评不行,需要一个认证。
  省教育厅出台高校分类评价管理改革办法,宁波工程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办公室主任唐旭东很兴奋,“像我们这样明确办学定位的学校更有发展动力了”。
  之前,省教育厅本科高校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所有高校一起评,用一个标准,考核指标相对有利于师资条件、生源质量、经费投入、教改项目积累等基础条件占优势的传统综合性高校,像宁波工程学院这类新建本科院校提升到一定程度受条件制约就遇到了“天花板”,2012年该校在全省29所本科高校考核中排第22名,2014年、2015年上升到第15名。“但按照以往标准,我们学校很难再突破,用一把尺子量不同类型的高校,肯定不科学。”唐旭东说。
  有专家指出,教育主管部门引导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必须有配套政策,否则有些本来办学定位不够清晰的高校会动摇。而分类评价管理的出台,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让明确办学定位的高校“增强定力”“以评促建”。
  苏志刚表示,本科高校分类评价改革,给宁波工程学院带来了战略机遇,高校评价分六类,每一类内部自己比,本科高校只有类型之分,而无层次之分。过去走应用型道路感觉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招生面也较窄,现在能在同类型高校中建成一流、办出特色,而且与其他类型高校之间并无高下之分,今后生源定会更好。
  唐旭东看到了“分类评价管理办法”具体条文的利好:“财政将安排分类管理评价绩效奖补经费,这是更有效率地配置资源,相信宁波工程学院会在多科性教学型高校评价中取得好成绩,可以想象我们得到的绩效奖补经费会更多,和以往办学基础比我们好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相比,差距也不会很大。”
  宁波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王家荣注意到,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中教学型高校“教师主持横向课题数量”,在总共1000分中赋分达到15分。“这与学校注重教师服务社会的导向相吻合。”该校实施“百名博士(教授)服务百家企业”的“双百工程”,每名教师每年都有好几个横向课题,相信博士教授们在这一评价的刺激下,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会更高。
  唐旭东认为,实施高校分类评价,最大的利好还是“学校能专注最核心的事”。他说,宁波工程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通过“科教融合”等教学改革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来规范教学,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这些在分类评价中都会成“得分点”。
   他还注意到,现在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中,教学为主型高校总共1000分中“人才培养上”占了390分,注重毕业生创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客观产出评价,“这与学校持之以恒抓教学培养工程人才的核心工作正好吻合”。他表示, 因为有了政策支撑,学校在制定和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方案时,将继续向“在人才培养教学一线投入更多、贡献更大的教师倾斜”,为学校的“教学为主”定位提供保障。
 
http://www.zjjyb.cn/jyb/gjjw/15239.html